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患者生物源类视网膜器官(也称盘类)中的器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NPHP5(也称IQCB1)基因突变引起的LCA可导致初级纤毛严重缺陷,初级纤毛体几乎所有细胞都存在一种结构,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NPHP5在初级纤毛中的作用,而且有望帮助开发致盲疾病的新疗法。
研究人员在NIH临床研究中心收集了两名nphp5缺陷患者的干细胞样本。这些干细胞样本被用于产生视网膜类器官,即培养中的组织簇,它们具有许多真正原生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患者衍生的视网膜类器官尤其有价值。由于它们密切模仿实际患者的基因型和视网膜疾病表现,并为测试治疗干预提供了类似人类的组织环境,包括基因治疗,这些视网膜类器官可以表现出光感受器缺陷,就像患者一样。这包括被称为“外节”的感光节的丢失。
在健康的视网膜中,光感受器的外层含有视蛋白这种感光分子。当外部部分暴露在光线下时,光感受器就会启动神经信号,这些信号会传递到大脑,并调节视觉。光感受器的外段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初级纤毛。
在健康的眼睛中,NPHP5被认为位于初级纤毛基部的一个入口结构中,帮助过滤进入纤毛的蛋白.以往对小鼠的研究表明,NPHP5主要参与纤毛功能的维持,但研究人员尚不清楚NPHP5在光感受器纤毛中的确切作用。目前也不清楚这种突变是如何影响蛋白质功能的。
在这份报告中,研究人员发现患者来源的视网膜类器官细胞具有较低水平的NPHP5和另一种称为CEP-290的蛋白质,该蛋白质与NPHP5相互作用形成初级睫状体门静脉。CEP-290的突变是LCA发生的原因。此外,在视网膜类器官中,光感受器的外节段完全不存在,而视蛋白本应定位于外节段,却在光感受器细胞体的其他地方找到。
当研究人员引入一种含功能性NPHP5载体版本的腺相关病毒(AAV载体)作为基因治疗载体时,发现视网膜类器官明显呈现视蛋白外的浓度段适宜部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功能性NPHP5门结构可能是稳定的初级纤毛。
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人类疾病模型,为NPHP5-LCA新疗法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