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冯涛教授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olecular Beacon based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microRNA-Containing Extracellular Vesicle as an α-Synucleinopathy Biomark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创新的“六面体”分子信标方法,用于精准检测血浆中携带miRNA44438的细胞外囊泡(EVs),并证明这些EVs可以作为帕金森病等α-突触核蛋白病的早期及前驱期生物学标记物,从而实现此类疾病的精准诊断。
α-突触核蛋白病是一类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包括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等。这类疾病的早期诊断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迫切需要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的生物学标记物作为客观诊断依据。
冯涛教授团队在过去十年中一直致力于寻找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标记物,他们在血液、脑脊液、唾液等多种体液和外周组织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分析。此次研究中,他们构建了一个大规模的样本队列,其中包括来自中国八个中心的1203名受试者,涵盖了各种α-突触核蛋白病患者、非α-突触核蛋白病患者、α-突触核蛋白病前驱期患者以及健康对照。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六面体分子信标的检测方法,用于识别携带miRNA44438的细胞外囊泡。结果显示,α-突触核蛋白病患者及其前驱期患者的血浆miRNA44438阳性EV显著高于非α-突触核蛋白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此外,miRNA44438阳性EV的数量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在16.3个月的纵向随访中,帕金森病患者的miRNA44438阳性EV数量有所下降。
该检测方法具有很高的诊断效力,对于帕金森病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了91.42%和87.36%,AUC为0.958;对于多系统萎缩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了99.27%和96.67%,AUC为0.974。此外,该检测方法耗时短(8-12小时)且成本低廉(平均每例5-10元人民币),非常适合推广使用。
此项研究成果不仅为α-突触核蛋白病的早期诊断、前驱期预警和疾病进展监测提供了高效、经济的工具(http://www.maoyihang.com/sell/l_5/),也为深入理解这类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