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Ana Martin-Villalba和Simon Anders研究团队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DNA methylation controls stemness of astrocytes in health and ischaemi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虽然在转录组和染色质可及性方面存在相似性,但在DNA甲基化组(methylome)上却有所不同。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的干性(stemness)受DNA甲基化调控,并且在大脑缺血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获得干性需要甲基转移酶DNMT3A介导的甲基化组重编程。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单细胞核小体、甲基组和转录组测序(scNMT-seq)技术,从小鼠脑室-亚脑室区(ventricular-subventricular zone, vSVZ)分离神经干细胞及其后代,并检测了基因表达、基因组范围DNA甲基化和染色质可及性。通过与更大的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参考数据库整合,研究确定了不同状态的神经干细胞和其他细胞类型,如少突胶质细胞。表观组数据表明,DNA甲基化和染色质可及性在这一细胞谱系中呈现动态变化。
进一步分析发现,vSVZ区域的星形胶质细胞与静息状态下的神经干细胞(qNSC1)在转录组和甲基组上类似,但在进入活跃状态的神经干细胞(qNSC2)阶段时,甲基组发生了重编程。通过比较低甲基化区域(LMRs)附近基因的表达情况,研究团队发现,星形胶质细胞LMRs附近的基因主要参与氨基酸、离子和胆固醇转运及代谢等功能,而qNSC2的LMRs附近的基因则与细胞分化、DNA结合及调控ephrin信号传导等过程相关。这表明DNA甲基化差异可能是导致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功能差异的原因。
研究还发现,在局部缺血损伤后,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能够转化成具有干性的状态(qNSC2态),并且这些细胞表现出与NSCs相似的甲基化特征。进一步实验表明,在纹状体中特异性敲除Dnmt3a后,缺血损伤诱导的神经母细胞数量增加被抑制,这表明DNMT3A介导的甲基化组重塑对于星形胶质细胞获得干性潜能至关重要。
总之,这项研究揭示了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干细胞之间DNA甲基化差异的重要性,为理解星形胶质细胞如何在特定条件下获得干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未来再生医学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