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清华大学方晓峰实验室与合作者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生物分子凝聚体在细胞内体膜变形和切割中的新机制。研究发现,植物蛋白FREE1通过相分离形成凝聚体,进而诱导内体膜变形和不稳定,足以在不需要ESCRT复合体和ATP的情况下促进内吞小体(intraluminal vesicles, ILVs)的形成。
该研究首先通过相分离蛋白筛选体系发现,植物中的ESCRT组分FREE1具备强烈的相分离能力,其N端的内在无序区域(IDR)是驱动相分离的关键区域。FREE1还包含一个能够与膜脂质磷脂酰肌醇3-磷酸(PI3P)结合的FYVE结构域,这使得FREE1能够定位到多囊泡体(multivesicular bodies, MVBs)的膜上。凝聚体的形成增强了FREE1与膜的结合,并作为支架招募其他ESCRT组分进入凝聚体中。
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发现,替换FREE1的IDR区域为另一种序列完全不同的FUS-IDR,可以恢复free1突变体的致死表型,表明相分离是FREE1功能的必要条件。然而,失去相分离能力的FUS-IDR变异体则无法恢复此表型,进一步证明了相分离的重要性。同时,FUS-IDR替换的FREE1虽然可以行使FREE1的功能,但却不与ESCRT相互作用,提示FREE1的凝聚体能够在不依赖ESCRT的情况下发挥作用。
通过体外重构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研究团队观察到FREE1凝聚体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导致膜弯曲并内陷。即使在不存在ESCRT复合体的情况下,FREE1凝聚体也能在大膜泡(GUVs)内部形成小的膜泡,表明FREE1凝聚体自身就足以介导膜的切割。物理理论计算支持了这一发现。
此外,研究提供了遗传学证据,表明在缺少ESCRT的植物中过表达可相分离的FUS-IDR-FREE1融合蛋白,能够部分恢复MVB内ILV的形成。然而,在高盐和干旱等环境胁迫下,仅靠FUS-IDR-FREE1并不能完全满足植物的需求,说明ESCRT和FREE1凝聚体可能是进化中保留下来的一种双重保障机制,以应对环境变化。
此项研究为相分离在生物学中的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了相分离形成的凝聚体在细胞内膜系统重塑中的重要作用。这一发现对于深入理解细胞内物质运输(http://www.maoyihang.com/sell/l_19/)和膜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