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暨南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纳米生物技术杂志》(J Nano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题为“Mannose-coated Selenium Nanoparticles Normalize Intestinal Homeostasis in Mice and MIT(http://www.maoyihang.com/sell/l_25/)igate Colitis by Inhibiting NF-κB Activation and Enhancing Glutathione Peroxidase expression”。该研究展示了甘露糖包被硒纳米颗粒(M-SeNPs)在减轻结肠炎病变中氧化应激与炎症方面的作用,为炎症性肠病(IBD)提供了潜在的新疗法。
IBD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之一便是肠道内稳态的破坏。甘露糖和硒均具有抗炎抗氧化特性,但由于它们各自存在的局限性,如甘露糖对于凝集素受体的低亲和力以及硒的窄治疗窗口,这些特性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将甘露糖与硒结合,开发一种针对肠上皮细胞(IECs)的治疗方法,以实现肠道内环境的正常化。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优化的甘露糖功能化硒纳米颗粒(M-SeNPs)的治疗策略,并将其封装于由海藻酸盐(SA)和壳聚糖(CS)构成的结肠靶向水凝胶递送系统中。经过一系列物理特性分析后,研究者们利用小鼠的DSS诱导结肠炎模型,评估了M-SeNPs在IECs中的吸收情况及其生物效应。结果显示,M-SeNPs能够显著提高硒依赖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表达,进而调节IECs的免疫响应。
在实验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中,嵌入CS/SA水凝胶中的M-SeNPs(C/S-MSe)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来降低氧化应激及炎症水平,维持IECs的黏膜屏障功能,缓解结肠炎的症状。此研究表明,M-SeNPs纳米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疗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同时也指出了在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前需要克服的机制明确性、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挑战。